大屯火山群
基本說明
國家 中華民國(臺灣)
所在地 臺北市、新北市
方位 北緯25.04至25.17度
東經121.52至121.55度
入選時間 2003
特殊價值 擁有冰河時期孑遺植物
大屯火山群位處陽明山國家公園,為臺灣地區唯一以火山特色成立的國家公園,海拔高度自200公尺至1,120公尺範圍不等。因氣象條件、地理位置、地質構造及地形等因素,有獨特豐富的生態相及火山地形。
環境介紹
大屯火山群由20多個火山組合而成,包括七星山、大屯山、竹子山、磺嘴山、面天山、向天山、大尖後山和紗帽山等,地質結構多屬安山岩。而地底下的熱水、硫磺氣經過斷層與裂隙冒出地表後,形成溫泉與噴氣孔等後火山活動的特殊地質景觀,這些皆見證著大屯火山群蘊含的生命力大屯火山群因地形陡峭及人為活動頻繁,不利大型哺乳動物活動,但複雜林相仍提供許多中、小型野生動物作為棲息場所
溫泉和噴氣孔一帶,高溫、硫氣重,一般植物很難生長,僅有地衣、苔蘚、藻類等可以生長,地熱區常見的植物有葉苔、曲柄蘚、硫磺芝、水生集胞藻。其中水生集胞藻是藍綠藻的一種,藍綠藻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光合作用植物。水生植物主要分布在火口沼澤地,以水毛花、針蘭、荸薺、燈心草最常見,其中臺灣水韭為臺灣特有種,為生長在夢幻湖的水生植物。
歷史沿革
受到後火山活動的影響,大屯火山群擁有豐富的地熱、溫泉和硫磺,其中硫磺是古代製作火藥的原料,因而成為炙手可熱的商品,早在明代開始便有凱達格蘭人進入採硫。
在1880年代陽明山曾是栽植大菁(又稱山藍)的最大宗,大菁是臺灣主要製藍的作物之一,它是爵床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約於19世紀初時引進臺灣北部,並開始廣泛栽植於陽明山的溪谷,供製作藍染原料使用的植物。自人工染料合成後,藍染產業已沒落百餘年,大菁也早已無人栽植,但大菁堅韌的生命力,尚存活生長並馴化在陽明山的大小溪流附近。
入選說明
大屯火山群持續兩百多萬年、多次激烈的火山爆發,加上造山運動,形成今日面貌。既有2,500萬年前的老地層,還有火山地形,及後火山作用地質景觀,見證了地殼變動、地質演變的過程,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八項。與世界上同緯度乾旱沙漠,生態單調的地區相較,臺灣潮濕多雨、地貌多變、生態豐富,主要原因是受到造山運動、火山噴發、海洋調節、東北季風盛行的影響。
大屯火山群四季分明,可說是臺灣地貌與生態的一個縮影,擁有火山、地熱、草原、森林、北降型植被、冰河時期孑遺植物以及多種稀有動植物,在生態演化上具有指標地位,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九項。繁茂的植被和多樣的地形孕育出豐富的自然生態,計有哺乳類34種、鳥類123種、兩棲類23種、爬蟲類53 種、蝶類191種以上。植物種類更多達1,600種,極具研究與保育價值,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第十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