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张 志政 5 years ago
4833
宗喀巴大师说(现译《金鬘疏 》):
深固贤义七十大宝鬘,
达雅词汇善现所传者,
教理威光百方所行者,
具慧有缘严饰在此作。
就是说,无比甚深而不被任何理论所摧破的坚固的般若密意之隐义的贤义,即最为殊胜的贤义——八事七十要义,如同大宝鬘一般,用非常坚固的达雅词汇的线穿起来。
此等宝珠,由于依据佛经的教义和正确的推理之力,化为威猛之光,放照百方,威严无比。此为具有光明智慧者、有缘者的美丽庄严,而我在此讲述。
从今天开始,我们所讲的内容就是八事七十要义的般若隐义。为何说般若如此重要呢?因为般若的内容是一切万法的精要,在诸多大德的论著中,把般若经称为经中之王,是能断除一切烦恼障和所知障的真正的救怙,因为一切如来正法都可以隐摄在般若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所有佛的三藏十二部的一切教典,无非就是经、律、论。而经、律、论等所有内容讲的无非就是智慧和方便。一切智慧的要义,就是般若的显义,皆在讲如何生起性空慧;一切方便广大菩萨行,或证得罗汉果位的声闻、缘觉、菩萨等五道和菩萨十地等,都摄于般若隐义的八事七十要义之中。
所以西藏大德们曾说,五部大论皆是般若:现观庄严是般若修行方便;中观乃般若见解;律藏乃般若行为;俱舍乃般若的数量;因明乃般若正理。所以说五部大论皆在般若的内容范畴。有人说,没有通达般若就不能说是通达五明中最主要的内明,由此就不能称其为班智达。因此,般若教授非常非常重要。
~~~ 夏坝仁波切07现观学习笔记
《般若波罗蜜多经》包含「深观」(甚深的空性见解)及「广行」(广大的修道次第)二大部分。其中,阐释《般若经》之甚深空性见解的代表作,是龙树菩萨的《中论》;阐释《般若经》之广大修道次第的代表作,则是弥勒菩萨的《现观庄严论》。而《八事七十义》可以说是《现观庄严论》的纲要书;它将《现观庄严论》当中的八个主题(三智、四加行、法身)及其支分义,配合根本颂,透过定义、分类、界限等方式,清楚扼要地勾勒出《般若波罗蜜多经》当中的广大修道次第,让有志于修学大乘佛法的行者有所依循。
《现观庄严论》就是在教导行者如何透过四种加行(能修之方便),修习三智的行相(所修的对境),而证得法身及其事业这个果;亦即从凡夫至成佛(转凡夫心识为一切相智)这整个过程,均在这部论中阐释无遗。
《现观庄严论》以瑜伽行中观自续派的宗义为依据品与品之间的关联性《现观庄严论》在解释三智──一切相智、道智、基智──时,并不是顺着「因果义的次第」来说明,而是依着「解说的次第」来说明的。若依据「因果义的次第」来说明的话,理应先说明「基智」或「一切智」,亦即必须先修学共中士道的思想──通达四谛当中的无常等十六行相,如此才有能力进一步修学了知三乘道的「道智」,最后才能在所化机的心相续当中生起现观「发心等十法」的「一切相智」。而《现观庄严论》在解说「三智」时,不依「因果义的次第」而依「解说的次第」先说明「一切相智」的原因:是为了让所化机在看到一切相智的果报及其功德利益之后,生起热切想要修学的动力之故。就像商人在看到买卖的利润丰厚之后,会积极去从事买卖;农人在看到庄稼收成的利益之后,会努力从事耕耘一般。而在三智之后,解释四种加行,这也是顺着「解说的次第」来说明。
在三智之后,解释四种加行的理由是:在前三品中,了解了三智的行相之后,必须藉由特定的加行来摄持所修的三智行相,而这又有赖于对加行的认识,因此在三智之后解释四加行。而四加行中,先解释「圆满一切相加行」的理由为:要证得第七品当中对于三智行相已得坚固这个结果的「剎那加行」,须先有第六品当中为了对三智行相得到坚固的「渐次加行」;而渐次加行又有赖于第五品中对于三智行相已得自在这个结果的「至顶加行」;而至顶加行之先,须有第四品当中所说的为了对三智行相得自在的圆满一切相加行。因此,在四加行当中,是顺着「因果义的次第」来说明的。
《现观庄严论》纲要书
──《八事七十义》之译注研究
廖本圣 颡凌格西
彼四正行次第,如是宣讲,相顺于勇士转战沙场。勇士转战沙场之时,先披坚固甲铠,此后趣向战场,以四部军众备战,战胜对峙之敌军。
此四正行,即甲铠正行、趣入正行、资粮正行和出生正行四个的次第宣说,与勇士转战沙场相顺。勇士转战沙场之时,先要穿上坚固的甲铠,好比是这样,先发一个勇猛的菩提心,行菩萨广大行的这样的甲铠菩提心,有六甲铠的菩提心,坚固的甲铠一样。
此后趣向战场,这就是第二趣入正行。到了战场以后,以四部军众备战。什么叫四部军众?(弟子答:象兵、车兵、骑兵、步兵。)有四部,也有十二部等等,打仗的时候有很多的。反正就是备战,战胜对峙之敌军。
如是菩萨众,初意乐广大,甲铠正行;此后于加行广大修行,而趣入正行修行;此后摄持广大二资粮军,为资粮正行修行;此后以摄持广大二资粮军,战胜四魔之境,烦恼魔、蕴魔、死魔、天子魔等四魔之境。
决定引发种相智者,为出生正行。
~~~12现观学习笔记
他把修行的四正行说成是精进为体性,然后分成为四个:首先,意乐广大甲铠正行;加行广大趣入正行;二者皆广大——福德与智慧二资粮皆广大,就是资粮正行;决定能获种相智佛果位的出生正行。《大乘庄严经论》
~~~12现观学习笔记
大乘正行也分有四种,即:心思广大的大乘铠甲正行、加行广大的大乘趣入正行、资粮广大的大乘资粮正行、无疑能得佛智的大乘决定出生正行。
事实上,此处所说的大乘四正行与《菩提道次第广论》所开示的大乘道并无差异,有所差异的,只是在于《菩提道次第广论》以正说六度、四摄为主;《现观庄严论》则是以大乘正行修习三智行相、以及具足六度之相而修习,宣说了大乘四正行、大乘四加行、大乘五道十地等修习之理,故其意义和范围都极为相似,都是堪能依此抉择并安立大乘道的,圆满大乘五道、成就菩提显然都与此有关;从这一点看,或可由此增补《菩提道次第广论》所宣说的大乘菩萨道之修学意趣与内容。
要之,若从释名上说,大乘有学四道,是为得成佛所修之道;大乘四正行,是为利他而成就无上菩提的正行;大乘四加行,是由修习三智一百七十三行相的智慧所摄持的菩萨瑜伽。
~~~八事七十义讲记 释法音著
《现观庄严论》,即是把《般若经》──无论那一会──分作八大段来解释。换句话说,它就是一 本《般若经》的科目。
前三品是境,次四品加行是因,后一品法身及事业是果
《现观庄严论》中八品七十义略解
法尊法师
《现观庄严论》分成为广、中、略三种。为欲求广者而讲八品,为欲求中者而讲六,为略欲求者而讲三。
其中这个里面摄为六义,在《现观庄严论》中说:相及彼加行,彼极彼渐次,彼竟彼异熟,余六种略义。这就是把八现观说成六种略义的说法。
第三种摄为三义就是:初境有三种,因四加行性,法身事业果,余三种略义。这就是分成三义的法则。它的解释《明义释》里有。
所以说《金鬘论》分的时候,首先为广欲求者而说八品,为中欲求者而说六义,为略欲求者而说三义。
~~~07现观学习笔记 夏坝仁波切
第一品有七十三个颂,第一颂是归敬,次二颂是造论之所为。这三颂就算全论的帽子吧。第四五两颂,便是我上文引过的八品总颂。自第六颂以下有十三颂,便是上文所引的七十事的总颂。自第九颂以 后,乃至到七十三颂完,便是详细解说初品十事之文了。
第二品中有三十一颂,即是解释十一事之文, 上来已详为分开。
第三品有十六颂,前十五颂是依次解说一切智中九件事的,末了一颂略结上来三品之 义的。
第四品有七十三颂。
第五品有四十二颂。
第六品一颂。皆如上文分别讫。
第七品有五颂,其中前 二颂说一事,次三颂各说一事。
第八品有四十颂,前十一颂释自性身,次之二十一颂释圆满报身,后之八颂释化身及事业。其智慧法身亦即附属而说,并无专释之颂也。
在第八品完后,又有两颂,是将八品 或收为六,或收为三,观待前八品之全论视之,也就是一个附属品的结束罢了。
第一段的十事者,一、发心,二、教授,三、顺决择分,四、正行所依之法界,又叫能成之依,五、 所缘,六、所为事,七、铠甲,八、趣入,九、资粮,十、出离。
第二段中十一事,一、映夺等,二、知声闻道,三、知麟喻道,四、菩萨见道,五、修道作用,六、 胜解修道,七、赞事扬,八、回向修道,九、随喜修道,十、引发修道,十一、最清净修道。
第三段九事者,一、由智不住生死,二、由悲不住寂灭,三、非方便遥远,四、正方便邻近,五、 所治品,六、对治品,七、加行,八、彼平等性,九、声闻等见道。
第四段中十一事,一、行相,二、加行,三、功德,四、过失,五、性相,六、顺解脱分,七、顺 决择分,八、不退转众,九、生死涅槃平等性,十、无上清净刹土,十一、善巧方便。
第五段有八事,一、暖位利根菩萨的十二种相,二、顶位的十六增长,三、忍位的坚稳,四、世第 一法的心遍住,五、见道中的所治能治,六、修道中的能所治,七、无间定,八、邪执。
第六段中十三事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静虑,六、般若,七、念佛, 八、念法,九、念僧,十、念戒,十一、念天,十二、念舍,十三、无性自性渐次现观加行。
第七段有四事:一、异熟刹那加行,二、非异熟刹那加行,三、无二刹那加行,四、无相刹那加行。
第八段中四事,一、自性身,二、圆满报身,三、变化身,四、法身,附属着佛的利他事业。
前三品是境,次四品加行是因,后一品法身及事业是果
《现观庄严论》中八品七十义略解
法尊法师
偈颂:
自性圆满报,如是余化身,法身并事业,四相正宣说。
自性身①智法身②圆满报身③事业④
性相
心要疏☀
以观修三智行相之力所证得之究竟果
界限
唯佛地中有
法身因-有寂平等加行
报身因-清净佛土加行
化身因-善巧方便加行。
偈颂:
若乃至三有,於眾生平等,作種種利益,佛化身無斷。
性 相
不以五决定为特色之究竟色身——殊胜化身; 这是殊胜化身的性相。 08现观学习笔记
偈颂:
許三十二相,八十隨好性,受用大乘故,名佛受用身。
[廣釋功德]
[釋相]
手足輪相具,足底如龜腹,手足指網連,柔軟極細嫩。
身七處充滿,手足指纖長,跟廣身洪直,足膝骨不突。
諸毛皆上靡,踹如硻泥耶,雙臂形長妙,陰藏密第一。
皮金色細薄,孔一毛右旋,眉間毫相嚴,上身如獅子。
髆圓實項豐,非勝現勝昧,身量縱橫等,譬諾瞿陀樹。
頂肉髻圓顯,舌廣長梵音,兩頰如獅王,齒潔白平齊。
諸齒極細密,數量滿四十,紺目牛王睫,妙相三十二。
此中此此相,所有能生因,由彼彼圓滿,能感此諸相。
迎送師長等,正受堅固住,習近四攝事,布施妙資財。
救放所殺生,增長受善等,是能生因相,如《經》所宣說。
[釋隨好]
佛爪赤銅色,潤澤高諸指,圓滿而纖長,脈不現無結。
踝隱足平隱,行步如獅象,鵝牛王右旋,妙直進堅密。
光潔身相稱,潔淨軟清淨,眾相皆圓滿,身廣大微妙。
步庠序雙目,清淨身細嫩,身無怯充實,其身善策勵。
支節善開展,顧視淨無翳,身圓而相稱,無歪身平整。
臍深臍右旋,為眾所樂見,行淨身無疣,無諸黑黶點。
手軟如木棉,手文明深長,面門不太長,唇紅如頻婆。
舌柔軟微薄,赤紅發雷音,語美妙牙圓,鋒利白平齊。
漸細鼻高修,清淨最第一,眼廣眼睫密,猶如蓮華葉。
眉修長細軟,潤澤毛齊整,手長滿耳齊,耳輪無過失。
額部善分展,開廣頂周圓,髮紺青如蜂,稠密軟不亂。
不澀出妙香,能奪眾生意,德紋相吉祥,是為佛隨好。
性 相
具五决定之究竟色身,是报身之性相
偈颂:
顺菩提分法 无量及解脱
九次第等至 十遍处自体
最为殊胜处 差别有八种
无诤与愿智 神通无碍解
四一切清净 十自在十力
四种无所畏 及三种不护
并三种念住 无忘失法性
永害诸随眠 大悲诸众生
唯佛不共法 说有十八种
及一切相智 说名为法身
声闻无诤定 离见者烦恼
佛无诤永断 聚落等烦恼
佛所有愿智 任运无碍著
无障碍常住 普答一切问
若善因成熟 于彼彼所化
尔时能饶益 即于彼彼现
如天虽降雨 种坏不发芽
诸佛虽出世 无根不获善
如是事广大 故说佛为遍
即此无尽故 亦可说为常
佛地无漏智二十一聚
性 相
观待如所有尽所有后,而究竟通达之慧,是智慧法身之性相 《08现观笔记》
偈颂:
能仁自性身 得诸无漏法 一切种清净 彼自性为相
性 相
具二清净之法性身,是自性身之性相。 08现观学习笔记
四加行具有哪二种因果关系?一一于此,承前所说,分有二种因果关系,即: 第一种,是前二加行的圆满加行和顶加行,是指菩萨为了于修习三智行相获得自在的因果关系。第二种,是后二加行的渐次加行和刹那加行,是指菩萨为了于修习三智行相获得坚固的因果关系。
此四加行分为前后二组,每一组各有其加行的因果关系,亦即前二加行的圆满加行和顶加行是得自在的因果关系,后二加行的渐次加行和刹那加行是得坚固的因果关系。
八事七十义讲记 释法音著
偈颂
剎那证菩提,由相分四种。
非异熟剎那加行①异熟剎那加行②无相剎那加行③无二剎那加行④
施等一一中 摄诸无漏法
当知即能仁 一刹那智德
犹如诸士夫 动一处水轮
一切顿转动 刹那智亦尔
若时起异熟 法性中所生
诸白法般若 即一刹那智
由布施等行 诸法如梦住
一刹那能证 诸法无相性
如梦与能见 不见有二相
一刹那能见 诸法无二性
性相
心要疏☀
从次第加行之力所得之究竟菩萨瑜伽
界限
唯最后续流有
偈颂:
如梦与能见,不见有二相,
一刹那能见,诸法无二性。
性 相
从获得现证能取所取异体空之功能门中,已转成所知障亲对治之菩萨瑜伽,是无二刹那加行之性相。
《2008现观笔记》
偈颂:
由布施等行,诸法如梦住,
一刹那能证,诸法无相性。
性 相
从获得现证能取所取异体空之功能门中,已转成所知障亲对治之菩萨瑜伽,是无二刹那加行之性相。
《2008现观笔记》
偈颂:
若时起异熟,一切白法性,
般若波罗蜜,即一刹那智。
性 相
于一最短成事刹那中,若现起一种无漏异熟相之法,及从获得能现起与彼同类一切法门中,已转成所知障亲对治之菩萨瑜伽,是无漏异熟相刹那加行之性相。《2008现观笔记》
偈颂:
施等一一中,摄诸无漏法,
当知即能仁,一刹那智德。
犹如诸士夫,动一处水轮,
一切顿转动,刹那智亦尔。
性相:
于一最短成事刹那中,若现起一种无漏非异熟相之法,及从获得能现起与彼同类之一切法门中,已转成所知障亲对治之菩萨瑜伽,是无漏非异熟刹那加行之性相
~~~2008现观笔记
偈颂:
渐次现观中,有十三种法。
布施①净戒②安忍③精进④静虑⑤般若⑥念佛⑦念法⑧念僧⑨念戒⑩念舍⑪念天⑫通达无性自性渐次加行⑬
布施至般若 随念于佛等
法无性自性 许为渐次行
性相
心要疏☀
为了坚稳获得三智之行相而依次观修之菩萨瑜伽
界限
大乘资粮道至最后续流前一刹那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由能现证一切法实性空之堪能,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次第修习三智行相慧所摄持的菩萨瑜伽,即是无性自性渐次加行之相。
2008现观笔记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由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修持所摄。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渐修三智行相慧所摄持的菩萨瑜伽,即是念佛渐次加行之相。
2008现观笔记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由布施(戒、忍、精进、静虑、般若)修持之所摄, 为于三智行相得坚稳故,次第修习三智行相之慧所摄持的菩萨瑜伽,便是布施渐次加行之染。
2008现观笔记
偈颂:
此相①及增长②,坚稳③心遍住④,见道⑤修道⑥中,各有四分别,
四种能对治,无间三摩地⑦,并诸邪执着⑧,是为顶现观。
性相
心要疏☀
从观缘空性修所得之智所摄持上,至极观修(三)智行相之菩萨瑜伽
总修三智超出大乘资粮道之菩萨瑜伽 《法尊法师 八事七十义》
界限
加行道暖位至第十地最后续流
偈颂:
1于所缘证成 2及明所缘性 3一切相智智 4胜义世俗谛 5加行与 6-8三宝 9巧便 10佛现观11颠倒及 12道性 13能治 14所治品 15性相并 16修习 说者邪分别 依一切相智 说为十六种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执著此处说明之二谛本质不能和合为一之种子或现行之任何一种。
界限: 从未入道至最后相续之间有。
偈颂:
安立三千生 声闻麟喻德
及离生菩萨 众善为譬喻
经以无量福 明佛无间道
无间三摩地 证一切相智
无性为所缘 正念为增上
寂静为行相 爱说者常难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诸凡总修三智所成至极之瑜伽,能令遍智直接生起
界限: 唯最后相续中有
偈颂:
灭尽等九定 修往还二相
后以欲界摄 非定心为间
超越入诸定 超一二三四
及五六七八 至灭定不同 (此二颂总表缺)
趣入所取:
1略标及 2广释 3佛所不摄受 4-6无三世功德 7-9及于三妙道
所取初分别 加行相行境
抛舍所取:
次许心心所 转趣时有境 1不发菩提心 2不作意菩提 3-4作意小乘法
5不思大菩提 6有修与 7无修 8及与彼相反 9非如义分别 当知属修道
能取分别:
1施设有情境 2施设法 3不空 4贪著 5简择性 6为寂事 7三乘
8受供不清净 9破坏诸正行 经说是第一 能取应当知
假有能取:
如自所缘性 1-3三智障有三 4静道 5真如等 相应不相应
6不等及 7苦等 8诸烦恼自性 及 9无二愚蒙 为最后分别
如诸病痊愈 常时获安稳
恒修众生乐 一切胜功德
如众流归海 胜果所庄严
上品位菩萨 任运而依附 (此二颂总表缺)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能对治修所断分别种子之大乘随现观。
界限: 从初地至最后相续之间有;
偈颂:
自性及种性 正修行诸道
智所缘无乱 所治品能治
自内证作用 彼业所造果
是为转趣品 所有九分别
堕三有寂灭 故智德下劣
无有摄受者 道相不圆满
由他缘而行 所为义颠倒
少分及种种 于住行愚蒙
及于随行相 九分别体性
是所退还品 声闻等心起
所取及所舍 作意与诸界
三者相系属 安住与执著
法义唯假立 贪欲及对治
失坏如欲行 当知初能取
不如所为生 执道为非道
谓生俱有灭 具不具道性
安住坏种性 无希求无因
及缘诸敌者 是余取分别
为他示菩提 其因谓付嘱
证彼无间因 具多福德相
垢尽无生智 说为大菩提
无尽无生故 彼如次应知
无灭自性中 谓当以见道
尽何分别种 得何无生相
若有余实法 而于所知上
说师尽诸障 吾以彼为奇
此中无所遣 亦无少可立
于正性正观 正见而解脱
施等一一中 彼等互摄入
一刹那忍摄 是此中见道
次由入狮子 奋迅三摩地
观察诸缘起 随顺及回逆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能对治见所断分别种子之大乘谛现观。
界限: 唯大乘见道中有
偈颂:
四洲及小千 中大千为喻 以无量福德 宣说三摩地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以成熟产生见道之能力,获得无量无边三摩地之心遍住之第四顺抉择分。
界限: 唯世第一法中有
偈颂:
由三智诸法 圆满最无上 不舍利有情 说名为坚稳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获得圆满随顺三智之智慧,以及利他不变异之坚稳之第三加行道忍位顶加行。
界限: 唯大乘加行道忍位中有
偈颂:
尽瞻部有情 供佛善根等 众多善为喻 说十六增长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比供养量同三千大千世界有情之佛陀还殊胜等之具足十六种辗转增上之第二加行
界限: 唯大乘加行道顶位中有
偈颂:
梦亦于诸法 观知如梦等 是至顶加行 所有十二相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获得证成顶加行其十二种行相任何一相之顺抉择分,是为第一加行道暖位顶加行
界限: 唯大乘加行道暖位中有
偈颂:
行相①诸加行②,德③失④及性相⑤,顺解脱⑥决择⑦,有学不退众⑧。
有寂静平等⑨,无上清净剎⑩,满证一切相,此具善方便⑪。
性相
心要疏 ☀
观修三智行相之智所摄持之菩萨瑜伽
界限
大乘资粮道到最后续流
偈颂:
境及此加行 1超过诸魔怨 2无住 3如愿力 及 4不共行相5无著 6无所得 7无相 8尽诸愿 9相状与 10无量 十方便善巧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从止息简略精进上,自然成办功绩之菩萨智慧
界限:净地有
偈颂:
如有情世间 器世未清净 修治令清净 即严净佛土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成就自己将于某处成佛之殊胜净土之祈愿等善根,令其变成具效用力之菩萨智慧
界限:净地有
偈颂:
诸法同梦故 不分别有静 无业等问难 如经已尽答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于后得位之际亦能灭除实执现起机会之菩萨智慧。(树立法身成就之有寂平等加行)
界限: 净地有
偈颂:
略标
从顺决择分, 见修诸道中,
所住诸菩萨, 是此不退众
加行道:
由说于色等,转等二十相,即住决择分,所有不退相.1 由于色等转,2 尽疑惑 3 无暇,4 自安住善法,亦令他安住.5于他行施等,6深义无犹豫,7身等修慈行,8不共五盖住.9摧伏诸随眠,10具正念正知,11衣等恒洁净,12身不生诸虫.13心无曲 14杜多,及 15无悭吝等,16成就法性行,17利他求地狱.18非他能牵引,19魔开显似道,了知彼是魔,20诸佛欢喜行.由此二十相,诸住暖顶忍,世第一法众,不退大菩提.
见道:
见道中忍智,十六刹那心,当知此即是,菩萨不退相.1遣除色等想,2心坚 3退小乘,4永尽静虑等,所有诸支分.5身心轻利性,6巧便行诸欲,7常修净梵行,8善清净正命.9蕴等 10诸留难,11资粮及 12根等,13战事悭吝等,加行及随行.14破彼所依处,不得尘许法,15安住三地中,于自地决定.16为法舍身命,此十六刹那,是住见道位,智者不退相.
修道:
1生 2灭与 3真如 4所知及 5能知 6正行并 7无二 8巧便皆甚深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获得舍除色等想等相其中任何一种之菩萨
界限: 暖位以上皆有(大乘加行道至十地之间有)
偈颂:
1此暖等所缘, 赞一切此情, 缘彼心平等, 说有十种相。 2自灭除诸恶, 安住布施等, 亦令他住彼, 赞同法为顶。 3如是当知忍, 自他住圣谛, 4如是第一法, 成熟有情等。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以方便分为差异之菩萨义现观。
界限: 唯加行道中有。
偈颂:
无相善施等,正行而善巧,一切相品中,谓顺解脱分。 1缘佛等净信, 2精进行施等, 3意乐圆满念,
4无分别等持, 5知一切诸法,智慧共为五。利易证菩提 许钝根难证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自续中精于修习遍(相)智之菩萨心续之法现观
界限: 唯大乘资粮道中有
偈颂:
略标
由何相当知 即性相分三
谓智胜作用 自性亦所相
(法尊法师 八事七十义)补充
基智相
1知如来出现, 2世界无坏性, 3有情诸心行, 4心略及 5外散。 6知无尽行相, 7有贪等及 8无, 9
广 10大 11无量心, 12识无见无对。 13及心不可见, 14了知心出等,除此等所余, 15知真如行相。
能仁证真如, 16复为他开示,是摄一切智,品中诸智相。
道智相
1空性及 2无相, 3并舍弃诸愿, 4无生 5无灭 6-11等, 12法性无破坏。
13无作 14无分别, 15差别 16无性相,道相智品中,许为诸智相。
遍相智相
1依真如法住,2恭敬善知识, 3尊重及 4承事,5 供养 6无作用。 7及了知遍行, 8能示现无见,
9世间真空相,10说 11知及 12现见。 13不思议 14寂静,15世间灭 16想灭,一切相智中,是说诸智相
胜相
1不思议 2无等, 3超越 4诸量数, 5摄圣 6智者了, 7证知诸不共。通 8疾 9无增减, 10修行及 11正行,
12所缘与 13所依, 14一切并 15摄受, 16及无味当知,十六殊胜性,由此胜余道,故名殊胜道。
作相
作 1利 2乐 3济拔,4诸人归依处,5宅舍 6示究竟,7洲渚及 8导师,9并任运所作,10不证三乘果,11最后作
所依,此即作用相
自性相
1离烦恼 2状 3貌,4障品及对治,5难性与 6决定,7所为 8无所得,9破一切执著,10及名有所缘,11不顺 12
无障碍,13无迹 14无去 15生,16真如不可得,此十六自性,由如所相事,许为第四相
性 相 ☀
心要庄严疏 成为能获得果般若方便之双运菩萨行。
界限: 自大悲心资粮道至最后心(最后续流)
偈颂:
当知诸过失 有四十六种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加行生起或安住之障碍
界限: 从已生大悲至佛地有之。
偈颂:
摧伏魔力等, 十四种功德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以观缘彼力所获得之利益
界限: 从大乘资粮道,乃至十地菩萨之最后心。
偈颂:
听闻根器:
1昔承事诸佛, 2佛所种善根,
3善知识摄受, 是闻此法器。
受持根器:
1亲近 2佛问答, 及 3行施戒等,
诸胜者许此, 是受持等器。
五种自体加行;
1不住色等故, 2遮彼加行故,
3彼真如深故, 4此等难测故,
5此等无量故。(第一、具自利加行)
十五种分位加行:
1劬劳久证故, 2授记 3不退转,
4出离及 5无间, 6近菩提 7速疾。
8利他 9无增减, 10不见法非法,
11色等不思议, 12色等诸行相,
自性无分别(第二、三:具利他及圆满方便)
13能与珍宝果, 14清净及 15结界。
(第四、五:加行果与加行时)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证悟境、有境、以及事、道、相三者谛实空离戏论之止观双运之瑜伽。
界限 加行道暖位,一直到十地后心皆有
偈颂:
一切智差别 行相为能相
由三种智故 许行相为三
始从无边相 乃至无动相
三谛各有四 道中说十五
于因道及苦 灭中如次第
说彼有八七 五及十六相
始从四念住 究竟诸佛相
道谛随顺中 由三智分别
弟子及菩萨 诸佛如次第
许为三十七 卅四三十九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加行之行相即是其执取方式之差别
界限: 从大乘资粮道乃至十地后心
分类:
1、一切智修习对治之行相有 27 种;
2、道智修习对治之行相有 36 种;。
3、相智修习对治之行相有 110。(共有 173 种)
此三十行相,是所应取的对境;<四加行>是能取者。四加行依于所修四加行依于所修三智的三十个行相,将获得果位法身。
八十七十义讲记,洛桑却佩格西.txt
谓于所修经历的境为三智数决定;于能修的道为四加行数决定;于所受的果为果法身数决定。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法尊法师由藏译汉.txt
偈颂:
智不住诸有①,悲不滞涅槃②,非方便则远③,方便即非遥④。
所治⑤能治品⑥,加行⑦平等性⑧,声闻等见道⑨,一切智如是。
性相
心要疏☀
以具自相续之補特伽罗心续中现证補特伽罗无我之智所摄之智慧,其归属于声闻之现观
界限:
圣補特伽罗全部
偈颂:
苦等诸圣谛,法智及类智,忍智刹那性,一切智见道。
苦: 1色非常无常, 2出二边 3清净, 4无生无灭等;
集: 5如虚空 6离贪, 7脱离诸摄持, 8自性不可说;
灭: 9由宣说此义,不能惠施他, 10皆悉不可得, 11毕竟净 12无病;
道: 13断除诸恶趣, 14证果无分别, 15不系属诸相, 16於义名二种; 总结其识无有生,一切智刹那。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现证离戏论之大乘谛现观。
界限: 唯大乘见道中有
偈颂:
不执著色等 四种平等性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对于事相类别、性相、名相、有境,破除执着实有之加行,即是彼加行之平等执持
之性相。
界限: 从大乘资粮道至最后相续之间有
偈颂:
1色等 2无常等, 3未圆满圆满, 4及於无贪性, 破实行加行, 5不变 6无造者。
7三难行加行, 8如根性得果, 故许为有果, 9不依仗於他, 10证知七现事。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错误地贪执事——世俗之实际本性与差异,以及颠倒耽著胜义空性;对(此二种之)对治(作)观修之菩萨瑜伽,即为基智之加行。
界限: 有从大乘资粮道至最后相续之间有( 资粮道直至第十地皆具备)
偈颂:
色蕴等空性,三世所系法,施等菩提分,行想所治品。 施等无我执,於此令他行,此灭贪著边。
执佛等微细。法道最甚深,自性远离故。知诸法性一,故能断贪著。由遣除见等,故说难通达,
色等不可知,故为不思议。如是一切智,所治能治品,无余诸差别,当知如经说。
五颂,便是广释上来的两段了。(应是5.6)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为殊胜方便智慧所摄持,现证无常等之智,是为对治基智性相。
界限: 从已生大悲至佛地之间有
分类 大乘五道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非由方便智慧所摄持,现证无常等之智,是为所断之异品基智性相。
界限: 唯小乘圣道中有
偈颂:
彼由缘相门,非方便故远,由善巧方便,即说为邻近。广释此上二事了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诸凡现证无常等之智,为大悲心及证悟空性之智所摄持者,是方便故非远之基智性相。
界限: 从已生大悲至佛地有之。(智尊大师: 从大乘见道到佛地为止)
分类 大乘五道
性 相
庄严疏 ☀
诸凡现证无常等之智,为大悲心及证悟空性之智所摄持者,是方便故非远之基智性相。
界限: 从已生大悲至佛地有之。(智尊大师: 从大乘见道到佛地为止)
偈颂:
非此岸彼岸 不住其中间
知三世平等 故名般若度,
一颂,即广释上来两事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类属于能灭除观待世俗之寂灭边之大乘圣者之现观, 是悲不住涅槃之道智的性相。
界限: 从初地至佛地之间有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为方便—大悲心所摄持,且现知无常等,故断除生死有边之智, 为智不住有之道智
界限: 从初地至佛地之间有
偈颂:
令其隐闇等①,弟子②麟喻道③,此及他功德,大胜利见道④。
作用⑤[红色数字皆为修道]及胜解⑥,赞事并称扬⑦,回向⑧与随喜⑨,无上作意等。
引发⑩最清净⑪,是名为修道,诸聪智菩萨,如是说道智。
性相
心要疏☀
以具自相续之補特伽罗心续中现证空性之智所持之大乘補特伽罗之现观。
界限:
自大乘见道至佛地
偈颂:
善摄所有顺缘
1依佛及 2施等, 3善巧诸方便 此是胜解因
抛舍所有违缘
诸法衰损因,谓 1魔所魅著, 2不信解深法, 3执著五蕴等, 4恶友所摄持。
境差别
果法清净性 即色等清净
以彼二无异 不可分故净
果差别
惑所知三道,断故为 1弟子, 2麟喻 3佛子净, 4佛一切最净。
自性差别
对治九地中 上上等诸垢
谓由下下等 诸道能清净
由断诤门中 道能量所量
由是平等性 遍对治三界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凡能建立究竟断德成就(之无漏大乘随现观)
界限: 第一地至第十地
偈颂:
此 1自性 2殊胜, 3一切无作行, 4立法不可得, 5是大义利性。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凡能建立彻底究竟证德成就之无漏大乘随现观
界限: 第一地至第十地
偈颂:
由方便无得,随喜诸善根,是此中所说,修随喜作意。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对自他之善行极度欢喜之有漏大乘随现观。
界限: 唯大乘修道中有(一地至十地)
偈颂:
1殊胜徧廻向,其作用最胜, 2无所得行相, 3不颠倒体性,
4远离佛福品, 5自性念行境, 6有方便 7无相, 8诸佛所随喜,
9不系於三界, 10下 11中及 12上品,是余三廻向,生大福为性。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将自他善根转换成圆满之菩提支分之有漏大乘随现观。
界限: 唯大乘修道中有
偈颂:
般若波罗蜜,於诸胜解位,由三种九聚,赞事及称扬。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对于诸信解经、道、果般若波罗蜜多为三利根源之分际,承许赞美、承事、称扬;
因为经中以三种九聚而赞美、承事、称扬之故。
界限: 从大乘修道至佛地之间有
偈颂:
胜解谓自利,俱利及利他,当知此三种,各有下中上,
别别为三品,又以下下等,复各分为三,共二十七种。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相信佛母为三利根源之随现观。
界限: 唯大乘修道中有
偈颂:
1遍息 2敬一切, 3能胜诸烦恼, 4怨敌不能害, 5菩提 6供养依。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以观修彼之力所获得之利益。
界限: 大乘修道至佛地
偈颂:
1真如与诸智,无互能所依,故不许差别, 2广大 3无能量, 4无量 5无二边, 6住彼於色等,执为佛自性,7无取无舍等, 8慈等及 9空性, 10证得佛陀性, 11遍摄诸净法, 12除遣诸苦病, 13灭除涅槃执,14诸佛守护等, 15 不杀害生等,一切相智理,自住立有情, 16所修布施等,廻向大菩提,是道智刹那。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此(今世)与他(后世)之功德大利益,是为大乘见道之性相——能灭除有寂二边之谛现观。
界限: 仅在大乘见道位
偈颂:
1开阐假法性,无违相为暖, 2顶由达色等,无减等所显,
3忍由内空等,不执色等故, 4色等无生等,相为第一法。
性 相
庄严疏 诸凡以三特色为差异之现证所取外境空之智,即是为了摄受独觉种姓所应了知之现观
福称大师 住回向发心、从现证空性之三种慧所摄门中,当知为令随摄独觉种姓慧证种类之大乘圣
者智,是知独觉道之道智性相。
界限: 从大乘见位到佛地
偈颂:
道相智理中,由诸四圣谛,行相不可得,当知声闻道。
1圣声闻道中,由色等空故,空无别为暖, 2由彼无所得。许为至顶位, 3忍位於色等,
破住常等理, 4依於十地等。由广说无住,即名第一法,由佛以现智,不见诸法故。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
诸凡以三特色为差异之现证无常等(之智),即是为了摄受声闻种姓所应了知之现观。
界限: 从大乘见道开始直到佛地为止
偈颂:
1调伏诸天故,放光令隐暗, 2境决定 3普遍, 4本性及 5事业。
性相
心要庄严疏 ☀
摄受道智因、体性、果三种随一之大悲所摄殊胜功德,是道智支分之性相;
08现观学习笔记
界限: 从大乘醒觉种姓乃至佛地有之
偈颂:
发心①与教授②,四种决择分③,正行之所依④,谓法界自性。
诸所缘⑤所为⑥,甲铠⑦趣入事⑧,资粮⑨及出生⑩,是佛遍相智。
性相:
心要疏☀
现证发心等十法之究竟智
界限:唯独佛地具备
八事中,首先说第一事‚相智‛。开始就讲相智的原因是什么呢? 因为若了解相智的功德、利益,《现观庄严论》的特别所化机见到果位相智的功德、利益时,为获得相智故,将对修道生起极大好乐心; 如商人,若先想生意带来的利润时,将生起欲趋入这门生意的好乐 心;农夫也是,若先想农事将得的庄稼时,也会激起从事播种的好 乐心。
~~~八十七十义讲记,洛桑却佩格西.txt
偈颂:
1 所为及 2 平等, 3 利有情 4 无用, 5 超二边出生, 6 证得相出生。7 一切相智性, 8 道有境出生,当知此八种,是出生正行。
性相
心要庄严疏 ☀
无有怀疑必定生出遍智之净地瑜伽。
界限:三净地
偈颂:
1 悲及 2-7 施等六,并修 8 止 9 观道,及以 10 双运道, 11 诸善权方便。12 智 13 福与 14 诸道, 15 陀罗尼 16 十地, 17 能对治当知,资粮行次第。
性相
心要庄严疏 ☀
真正出生自果——大菩提心之行持
界限:自(加行道)世第一法位上品到最后心
偈颂:
1 静虑无色定, 2 施等 3 道 4 慈等, 5 成就无所得, 6 三轮善清净7 所为及 8 六通, 9 于一切相智,能趣入正行,当知升大乘。
性相
心要庄严疏 ☀
如因大乘因果法所宜,将加行当成主要而修习之行持
界限:自胜解行地至最后续流(从大乘暖位开始到最后续流为止)
愿菩提心,即趣入之行
2007现观笔记(2015年8月30日)
偈颂:
由彼等别别,皆摄施等六,故披甲修行,六六如经说
性相
心要庄严疏 ☀
于一一波罗蜜多中将六(波罗蜜)全部含摄而修持之菩提心行
界限:自大乘资粮道至最后续流
偈颂:
胜诸有情心,及断智为三,当知此三大,自觉所为事。
性相
心要庄严疏☀为何而趋入修行之究竟果
界限:佛地
偈颂:
所缘一切法,此复为 1-3 善等,若 4 世间所知,及 5 诸出世间。6有漏 7 无漏法,诸 8 有为 9 无为, 10 若共弟子法,及 11 佛不共法。
性 相
心要庄严疏 ☀要断除修行增益之根基
界限:凡是成事皆有,所知皆有。
偈颂:
1-6 通达有六法, 7 对治与 8 断除, 9 彼等皆永尽, 10 具智慧悲愍,11 不共诸弟子, 12 利他渐次行, 13 智无功用转,所依名种性。
性相
心要庄严疏 ☀
凡彼法界、能成为大乘修行之依据处
界限:此处明文记载自(加行道)暖位,一般自资粮道至最后心
偈颂:
1 所缘及 2 行相, 3 因缘并 4 摄持,菩萨救世者,如暖等体性,5 依具四分别, 6 分下中上品,胜出诸声闻,及以诸麟喻。
性相
心要庄严疏 ☀
于顺解脱分之后所生之大乘现观,其为胜解行地所摄
界限: 在加行道当中,从一开始得到暖加行,到最后的胜法加行结束为止的加行道当中
偈颂:
1 修行及 2 诸谛, 3 佛陀等三宝, 4 不耽著 5 不疲, 6 周遍摄持道,7五眼 8 六通德, 9 见道并 10 修道,应知此即是,十教授体性
性相
心要庄严疏 ☀
为了大乘发心,对获得所求之方法无错误地教导之能诠。
界限:虽自未趋入大乘资粮道者已具有,而且直至佛地。然此处所说主要为佛陀之教诫
偈颂:
如 1 地 2 金 3 月 4 火, 5 藏 6 宝源 7 大海, 8 金刚 9 山 10 药 11 友, 12 如意宝 13 日 14 歌,15王 16 库及 17 大路, 18 车乘与 19 泉水, 20 雅声 21 河流 22 云,分二十二种
性相
心要庄严疏 ☀
为了令其他众生从所有痛苦脱离之利益,而相应于希求正等觉之殊胜心。
界限:自大乘资粮道下品至佛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