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tegorier: Alla - 歷史

av Okey InOne för 4 månader sedan

71

时空-佛法-智慧

這段文字涵蓋了有關佛教禪宗的歷史和一些著名人物的介紹。提到的禪宗始祖釋迦摩尼佛以及繼承的多位尊者,如摩訶迦葉尊者、阿難尊者等,展示了禪宗的傳承脈絡。此外,還有龍樹大士及其奠基的中觀學派的詳細介紹,並列出了一些重要的佛教著作,如《中論》、《大智度論》等。這些著作對於佛教理論和哲學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文中也提到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些朝代如夏、商、周,及其具體的年限,並涉及一些歷史人物,如南漢高祖劉龑、徐渭等。

时空-佛法-智慧

朝鮮涅槃宗

周泳先

《石门长短句》1卷

真淨禪師

蘇軾

沈立

孫覺

馬正卿

張懷民

吳充

陳堯佐

陳襄

陳希亮

陳慥

張方平

曾布

陸遊

辛棄疾

張易簡

三蘇

蘇轍
蘇洵

蔡京

董必
呂升卿

許敦仁

孔文仲

來之邵

劉摯

呂大防

董敦逸

黃慶基

潘邠老

賈易

程頤

孝宗

高太後

宋哲宗

榜樣

富弼
范仲淹
范滂
《後赤壁賦》
《前赤壁賦》
《論特奏名人恩澤太濫劄子》
《題西林壁》
《黃樓賦》
《南行集》
韓琦

李定

何正臣

李宜之
舒亶

吳子野

上官均

王宗稷

释惠洪

《天厨禁脔》
《林間錄》
《石門文字禪》
《冷斋夜话》

蘇味道

范鎮

書法宋四家

蔡襄
黃庭堅
米芾

皇甫遵

元祐更化

司馬光

散文唐宋四家

歐陽修
呂惠卿
柳宗元
韓愈

向太后

宋徽宗

唐宋八大家

曾鞏
王安石
謝景溫
兄弟

王安上

王安禮

章惇

安燾

梅堯臣

徐渭

張元忭

徐海

胡宗宪

李春芳

董汾

嚴嵩

季本

揚雄

李成梁

李如柏
李如松

俺答夫人

繼妻:張氏

越中十子

呂光升
諸大綬
柳文
錢楩
沈鍊
朱公節
楊珂
陳鶴
蕭勉

郭璞

葬書

釋慧達

晉簡文帝

長干寺

中宗元皇帝司馬睿

父:琅邪恭王司馬覲

祖母:琅邪武王妃諸葛氏
外曾祖母:高平侯夫人
外曾祖父:高平侯諸葛誕
祖父:琅邪武王司馬伷
曾祖母:扶風太妃伏氏
曾祖父:(追尊)高祖宣皇帝司馬懿

高祖母:(追諡)京兆府君夫人

高祖父:(追諡)京兆府君司馬防

母:琅邪恭王太妃夏侯光姬

外祖母:清明亭侯夫人羊氏
外曾祖母:辛憲英

外高祖父:潁鄉肅侯辛毗

外曾祖父:羊耽

外高祖父:羊續

外祖父:清明亭侯夏侯莊
外曾祖母:清明穆侯夫人
外曾祖父:清明穆侯夏侯威

外高祖母:博昌愍侯夫人丁氏

外高祖父:博昌愍侯夏侯淵

阿育王

第四女

張係世
高悝

柳氏

辛文陵

温沙多门

尉遲恭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李勣
唐儉
劉政會
虞世南
程知節
張公謹
侯君集
張亮
長孫順德
柴紹
殷開山
屈突通
劉弘基
段志玄
蕭瑀
李靖
高士廉
房玄齡
魏徵
杜如晦杜如晦
李孝恭
長孫無忌
長孫皇后

秦叔寶

唐太宗李世民

薛仁貴
薛丁山
同僚

契苾何力

梁建方

刘君昂
薛安都
秦瓊

秦懷玉

閻立本
太穆皇后
李淵

慧皎

《高僧傳》14卷
《涅槃經義疏》10卷
《梵網經疏》3卷

慧達

《肇论疏》

慶玄律師

芙蓉靈訓

慧安大師

弘景律師

明悟禅师

佛印

周敦頤
居訥禪師
善暹禪師

陳尊宿

志澄律師

靈樹如敏禪師

南漢高祖劉龑

何希範

普德

夏(前2029-前1559,共:471年)

商(前1559-前1046,共:438年)

周(前1046年-前256年,共:867年)
東周(前770-前221)

周景王

籍談

王子朝

儋翩

賓起

周敬王

荀躒

周悼王

劉文公

單穆公

老子

老子(前571年—前471年),河南省鹿邑縣人[2],李氏,一說姓老,一說姓利,名耳或貞,字聃,世人尊稱為「老子」[註 1],生於東周的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原屬陳國,今河南省鹿邑縣),師從商容[3],於東周春秋時周朝守藏室[註 2]任柱下史[註 3]。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隱居邢臺廣陽山。其著作被人們廣泛稱為《道德經》,為道家和道教的經典。


道德經

尹喜

《關尹子》

李宗:老子之子

李注:李宗之子,老子之孫

李宮:李注之子

李假:李宮玄孫,仕於漢孝文帝

李解:李假之子,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於齊焉。

釋迦摩尼佛

前563/480年—前483/400年

三藏十二部

十二部

授記

論議

方廣

未曾有

本事

本生

因緣

譬喻

偈頌

自說

重頌

长行

三藏

《摩訶僧祇律》

《十誦律》

《四分律》

《阿含經》

增一阿含

雜阿含

中阿含

長阿含

禪宗

摩訶迦葉尊者(無始序一祖)

阿難尊者

商那和修尊者

優婆毱多尊者

提多迦尊者

彌遮迦尊者

須密多尊者

佛馱難提尊者

伏馱密多尊者

脅尊者

富那夜奢尊者

馬鳴大士

迦毘摩羅尊者

龍樹大士

《勸誡王頌》

《寶行王正論》

《菩提資糧論頌》

《因緣心論頌》

《十住毗婆沙論》

《大乘破有論》

《廣破論》

《方便心論》

《六十頌如理論》

《迴諍論》

《七十空性論》

《大智度論》

《十二門論》

《中論》

天台宗

參考文章

北齊慧文

南岳慧思

四祖智顗大師

止觀部、禪門部

《五方便念佛門》(有廣本、略本。廣本疑為後人於中間部份增附華嚴宗念佛義、大寶積經念佛文而成)

《請觀世音懺法》(又名請觀音行法,收於《國清百錄》)

《金光明懺法》(收於《國清百錄》)

《方等三昧行法》(又名大方等行法。另有別行本收於《國清百錄》,名方等懺法)

《法華三昧行法》(又名法華三昧懺儀)

《天台智者大師發願文》

《觀心誦經法》

《觀心食法》

《觀心論》(又名煎乳論)

《三觀義》(由《淨名玄義》分出)

《覺意三昧》

《法界次第初門》

《小止觀》(又名修習止觀坐禪法要、略明開矇初學坐禪止觀要門)

《禪門口訣》

《六妙法門》

《禪門要略》

《禪門章》

《禪門修證》(又名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

《摩訶止觀》(又名圓頓止觀)

雜疏部

《阿彌陀經義記》

《觀無量壽佛經疏》

《金剛般若經疏》

《仁王護國般若經疏》

《菩薩戒義疏》(又名梵網經義記)

《請觀音經疏》

《金光明經文句》

《金光明經玄義》

維摩部

《四教義》(由《淨名玄義》分出)

《維摩經文疏》(前二十五卷親撰,後三卷章安灌頂續補;荊溪湛然刪略為《維摩經略疏》十卷)

《維摩經玄疏》(含《四悉檀義》、《三觀義》、《四教義》之內容)

法華部

《妙法蓮華經觀音品義疏》(簡稱觀音義疏)

《妙法蓮華經觀音品玄義》(簡稱觀音玄義)

《妙法蓮華經文句》

《妙法蓮華經玄義》

五祖章安灌頂

《國清百録》

《四念處》

《觀心論疏》

《涅槃經疏》

《涅槃玄義》

六祖智威

慧威

左溪

九祖荆溪湛然

十祖道邃

十一祖至行

十二祖物外

十三祖元琇

十四祖高論

十五祖羲寂

十六祖寶雲

十七祖知禮

又說法智通為十七祖,待查

中觀派

中觀學派(梵語:माध्यमक, mādhyamaka),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兩大主要學派之一,由龍樹、聖天(又稱提婆)奠基,又稱作空宗、性空宗、破相宗、勝義皆空宗,與瑜伽行唯識學派(有宗、法相宗)並列為「空、有二宗」,或「性、相二宗」。

迦那提婆尊者

羅喉羅多尊者

僧伽難提尊者

伽耶舍多尊者

鳩摩羅多尊者

參考

雜譬喻經(異出本:眾經撰雜譬喻),比丘道略集

佛垂般泥洹略說教戒經,又名遺教經,出馬鳴《佛所行讚》〈大般涅槃品〉

禪要

十二因緣觀,佚失(有人認為已附於坐禪三昧經末

禪法要,是坐禪三昧經的更訂

禪經,又名菩薩禪法經、坐禪三昧經

禪法要解,又名禪要經

菩薩呵色欲

十誦比丘戒本

十誦律

百論

十二門論

中論(另有般若流支等譯本)

成實論

十住毘婆沙(釋華嚴經十地義)

大智度論(大品般若經的註釋書)

賢劫經,佚失(僅存竺法護譯本)

稱揚諸佛功德經,又名集華經,佚失(僅存曇摩跋檀與慧海共譯本)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伽耶山頂經、象頭精舍經、大乘伽耶山頂經之同本異譯)

諸法無行經(諸法本無經、隨轉宣說諸法經之同本異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另有玄奘、義淨等譯本)

彌勒成佛經(下生經之增廣)

彌勒下生經(另有義淨等譯本)

小無量壽經,又名阿彌陀經(另有玄奘譯本)

菩薩藏經,又名富樓那問經、大悲心經(是大寶積經富樓那會)

佛藏經,又名選擇諸法經

自在王菩薩經(奮迅王問經之同本異譯)

持世經(持人菩薩經之同本異譯)

思益義經(另有竺法護、菩提留支譯本)

十住經(是華嚴經十地品,另有竺法護等譯本)

首楞嚴三昧經

維摩詰經(另有支謙等譯本)

華首經,又名華手經、攝諸善根經

法華經(另有竺法護等譯本)

小品般若經(另有玄奘等譯本)

大品般若經(另有玄奘等譯本)

三論宗

僧叡

道融

釋僧肇

釋僧肇(384年—414年),俗姓張,京兆(長安)人。為鳩摩羅什門下著名弟子,羅什的佛教譯經大都由僧肇潤文,使得羅什的譯經為中國人喜愛讀誦的得力幹將,著名的漢傳佛教理論思想家,將般若中觀思想中國化,為三論宗的先驅人物。

〈長阿含經序〉

〈維摩詰經序〉

〈百論序)

《維摩詰經注》

《物不遷論》

《不真空論》

《般若無知論》

《肇論》

道生

佛性常有與頓悟學說。

「頑石點頭」的典故。

《法華經義疏》

《辯佛性義》

《應有緣論》

《佛無淨土論》

《法身無色論》

《佛性常有論》

《二諦論》

闍耶多尊者

婆修盤頭尊者

摩拏羅尊者

鶴勒那尊者

師子尊者

婆舍斯多尊者

不如蜜多尊者

般若多羅尊者

菩提達摩尊者(中土序一祖)

慧可大師

僧璨大師

《信心銘》

道信大師

一祖法融

牛頭宗

二祖智巖禪師

三祖慧方禪師

四祖法持禪師

五祖智威禪師

六祖慧忠禪師

弘忍大師

其餘弟子

老安师

刘主

玄约师

慧藏师

法如师

玄赜

智德师

智诜师

神秀

西京義福

嵩山普寂

一行

《大毗盧遮那佛眼修行儀軌》一卷

《攝調伏藏》十卷

《大衍曆》

《大日經疏》

惠能大師(六祖)

《壇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序》

禪宗南宗

又叫曹溪宗

南嶽懷讓

大梅法常

大珠慧海

西堂智藏

南泉普願

馬祖道一

百丈懷海

宗鏡錄卷九十八之語合觀

景德傳燈錄卷六百丈章

祖堂集卷十四

天聖廣燈錄卷八、卷九

百丈懷海禪師廣錄一卷

百丈懷海禪師語錄一卷

百丈懷海禪師語要二卷

黃蘗希運

臨濟义玄

臨濟宗

灌谿志閑

三聖慧然

興化存獎

洪州宗

青原行思

石頭希遷

石頭宗

招提慧朗

天皇道悟

龍潭崇信

德山宣鑑

真覺大師 雪峰義存

雲門文偃禪師

雲門宗

巴陵顥鑒

白云子祥

洞山守初

雙泉師寬

五祖戒禅师

蘇東坡

香林澄遠(二世)

智门光祚禪師(三世)

雪竇重顯禪師(四世)

天衣義懷禪師(五世)

法雲法秀禪師(六世)

惟白

《建中靖国续灯录》

德山缘密

玄沙師備

羅漢桂琛

法眼文益

法眼宗

在唐末五代先后成立的禅门五宗当中,法眼宗成立最晚。法眼宗创始人文益(885- 958)在立宗传法过程中得到南唐国主的大力支持,门下的得力弟子有60多人,其中最有名并且影响最大的是天台德韶(890-971)。德韶受到吴越国主钱弘俶的崇信,被封为国师,门下有著名弟子49人,其中最著名的是以撰《宗镜录》、《万善同归集》著称的永明延寿。道原作为法眼宗的禅僧,在《景德传灯录》第二十五卷至二十六卷中对法眼宗法系的禅僧的传记语录作了最大篇幅的记述,然而在德韶的嗣法弟子中却找不到他的名字。为什么呢?看来他是遵照中国古来修史的传统,在自撰的史书中不为自己立传。

天台德韶

道原禪師

《景德传灯录》

永明延壽

《心賦注》四卷

《宗鏡錄》一百卷

《萬善同歸集》

藥山惟儼

澧州高沙彌

道吾圓智

雲巖曇晟

洞山良价

曹洞宗

青林師虔

龍牙居遁

雲居道膺

曹山本寂

荷澤神會

磁州法如

彌勒菩薩

唯識宗

無著菩薩

世親菩薩

陳那論師

護法論師

戒賢論師

玄奘法師

窺覬大師

西方淨土著作

西方要決釋疑通規(疑非窺基撰)

阿彌陀經贊疏(疑非窺基撰)

阿彌陀經疏(疑非窺基撰)

部派論義

異部宗輪論述記

唯識學(含唯識論注疏)

大乘法苑義林章

因明入正理論疏

大乘百法明門論註

唯識二十論述記

辯中邊論述記

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述記

成唯識論料簡

成唯識論別鈔(殘卷)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成唯識論述記

瑜伽師地論略纂

大乘經論注疏

彌勒上生經贊

說無垢稱經疏

勝鬘經述記

妙法蓮華經釋『為』『為』二章

法華音訓(慧琳《一切經音義》第27卷收)

妙法蓮華經玄贊

大般若經理趣分述贊

般若心經幽贊

金剛般若經論會釋

金剛般若經贊述

慧沼

智周

文軌

《因明論理門十四過類疏》

勝論

勝宗十句義論,慧月造

其他

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

論藏

異部宗輪論,世友造(另有真諦等譯本 )

五事毘婆沙論,法救造(品類論辯五事品之註釋)

入阿毘達磨論,塞建地羅造

阿毘達磨顯宗論,眾賢造

阿毘達磨順正理論,眾賢造

阿毘達磨俱舍論,世親造(另有真諦譯本 )

阿毘達磨俱舍論本頌,世親造(另有真諦譯本 )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五百大阿羅漢等造(另有浮陀跋摩等譯本)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世友造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世友造(眾事分阿阿曇等是同本異譯 )

阿毘達磨識身足論,提婆設摩造

阿毘達磨集異門足論,舍利子說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目犍連造

阿毘達磨發智論,迦多衍尼子造(阿毗曇八犍度論是同本異譯 )

大乘百法明門論,世親造

觀所緣緣論,陳那造(無相思塵論是同本異譯 )

大乘五蘊論,世親造

大乘掌珍論,清辯造

成唯識論,護法等造

唯識三十論,世親造

唯識二十論,世親造(另有真諦等譯本 )

因明入正理論,商羯羅主造

因明正理門論本,陳那造(另有義淨譯本 )

大乘成業論,世親造(業成就論是同本異譯)

辯中邊論,世親造(中邊分別論是同本異譯 )

辯中邊論頌,彌勒造

攝大乘論無性釋

攝大乘論世親釋(另有真諦等譯本)

攝大乘論本,無著造(另有真諦等譯本)

大乘廣百論釋論,護法釋

廣百論本,聖天造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安慧糅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無著造

王法正理論,彌勒造

顯揚聖教論頌,無著造

顯揚聖教論,無著造

瑜伽師地論釋,最勝子等造

瑜伽師地論,彌勒說(決定藏論是卷五十一至五十四之異譯)

佛地經論,親光等造

律藏

菩薩戒羯磨文(出瑜伽論本地分菩薩地)

菩薩戒本(出瑜伽論本地分菩薩地,與曇無讖等同本異譯)

經藏

天請問經

本事經

緣起經(出阿含經)

緣起聖道經(貝多樹下經等是同本異譯,出阿含經)

寂照神變三摩地經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佛地經

六門陀羅尼經

持世陀羅尼經(雨寶陀羅尼經等是同本異譯)

八名普密陀羅尼經

拔濟苦難陀羅尼經

諸佛心陀羅尼經

勝幢臂印陀羅尼經(妙臂印幢陀羅尼是同本異譯)

呪五首經

十一面神呪心經(另有耶舍崛多等譯本)

不空羂索神呪心經(另有闍那崛多等譯本)

如來示教勝軍王經(諫王經等是同本異譯)

稱讚大乘功德經(決定業障經是同本異譯)

最無比經(希有校量功德經是同本異譯)

甚希有經(無上依經第一品、未曾有經是同本異譯)

稱讚淨土佛攝受經(阿彌陀經是同本異譯)

藥師瑠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另有義淨等譯本)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緣生初勝分法本經是同本異譯)

解深密經(另有菩提留支等譯本)

說無垢稱經(另有羅什等譯本)

顯無邊佛土功德經(是華嚴經壽量品異譯)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大方廣十輪經是同本異譯)

大菩薩藏經(是大寶積經菩薩藏會,菩薩藏正法經是同本異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另有施護等譯本)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另有羅什等譯本)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含大品、小品、文殊、金剛、理趣等般若經)

《大唐西域記》

著述

《瑜伽師地論》

戰國(前475-前221)

春秋(前770-前476)

周平王姬宜臼

西周(前1029-前771)

周文王姬昌

秦(前221-前206,共:16年)

漢(前206-220)

東漢(25-220)

光武帝劉秀

新朝(9-23)

王莽

西漢(前206-8)

漢高祖劉邦

三國(220-280)

孫吳(222-280)

吳大帝孫權

蜀漢(221-263)

漢昭烈帝劉備

曹魏(220-265)

魏文帝曹丕

晉(265-420)

東晉(317-420)

曇無讖

譯著

《大般涅槃經》

涅槃宗

西晉(265-316)

十六國(304-439)

*西蜀(后蜀)

*西燕

冉魏

北涼

北燕

胡夏

西涼

南燕

南涼

後涼

西秦

後燕

後秦

前涼

前秦

前燕

後趙

成漢

前趙(漢趙)304-318 平陽 | 319-329 長安

南北朝(420-589)

北朝

北周(557-581)

北齊(550-577)

西魏(535-556)

東魏(534-550)

北魏(386-534)

南朝

陳(557-589)

梁(502-557)

齊(479-502)

宋(420-479)

隋(581-618)

唐(618-907)

五代十國

北漢(951-979)

南平(907-963)

南漢(905-971)

馬楚(896-951)

閩國(893-945)

吳越(893-978)

南唐(937-975)

楊吳(892-937)

後蜀(925-965)

前蜀(891-925)

後周(951-960)

後漢(947-950)

後晉(936-947)

後唐(923-936)

後涼(907-923)

南宋(1127-1279)

北宋(960-1127)

遼(907-1125)

大理(937-1254)

西夏(1032-1227)

金(1115-1234)

元(1206-1368)

明(1368-1644)

竹書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