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aron Yun 17 年以前
1146
苹果(Apple)旗下产品的“前卫性”一项极强,虽然让你思想走得比时代快,但仍是被Steve Jobs牵着鼻子走——你想到终会有iPod电话,却没想过它只有一个按钮、你想到会有超薄notebook,却没想过它可以放进公文袋等等。
1976-Apple I
1977-Apple II
1979-Apple II+
1980-Apple III
1983-Lisa
1984-Mac 128k
1985-Apple Platinum
1986-Machintosh Plus
1987-Macintosh SE
1988-Macintosh IIX
1989-Macintosh Portable
1990-Macintosh Classic
1991-PowerBook 140
1992-PowerBook Duo 210
1993-Newton MessagePad
1994-Power Macintosh 6100
1995-Power Macintosh 5300L
1996-PowerBook 1400c/cs
1997-Power Macintosh G3
1998-iMac
1999-PowerMac G3
2000-iMac DV
2001-iPod 1st Generation
2002-iBook (14.1")
2003-PowerBook G4
2004-iPod 4th Generation
2005-iMac G5
2006-Mac Pro
2007-iPhone
2008-MacBook Air
从iPod到iPhone,苹果产品总是信心的保证,
但你可曾知道,这家以前卫设计起家的电脑公司也有惹人诟病的烂产品……自苹果首款麦金塔电脑于1984年1月24日面市以来,该公司的麦金塔系列产品已走过了24年的历程。在这24年中,苹果一直以产品外观和卓越性能吸引广大的苹果迷。但不可否认的是,苹果在这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也遭到了少许的失败,推出的产品没有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有些产品的性能虽然厉害,但无法销售出去而最终退出舞台的产品,对消费者来说永远不是好产品。从失败中,让苹果意识到,好的产品应“秀外慧中”,而不能仅仅依靠华丽的外观取悦消费者。凭着苹果的执着精神,从失败中吸取经验,从而对产品加以改善,再推出更吸引力、更符合消费者追求的换代产品。美国知名IT杂志《连线》最近评出苹果公司,自创建发来发布的8款最失败产品的代表,正是因为这些产品的失败,才造就了今天的成功。
1.) 牛顿搞不起PDA
2.) Pippin玩不成游戏
3.) 20周年纪念版Mac
4.) 麦金塔电视无频道
5.) G4 Cube定价过高
6.) Apple IIc观念超前
7.) 滑鼠不合人体工学
8.) Lisa华而不实
苹果在Apple II获得成功之后推出了Apple Lisa,该电脑据乔布斯第一个女儿莉萨的名字命名。这是第一款拥图形界面和滑鼠的个人电脑。然而,该产品在1983年面时,苹果并没有考虑到消费者对电脑的承受能力,当时价高达9千995至2万零807美元。也正因为如此,导致不企业用户当时更愿意采购低价相对低廉的IBM PC机。Apple Lisa于1986年8月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苹果滑鼠Hockey Puck与iMac G3同时发布,这款USB滑鼠体积很小,难以操作,并且不符合人体工学。用户在使用这款单键圆形滑鼠时经常会上下颠倒。苹果很快就否定了这款滑鼠,随后开始主打Mighty Mouse滑鼠。
Apple IIc是第一款真正的便携式电脑,它配备一个旅行箱,采用外部电源供电。与其他的Apple II电脑不同,Apple IIc缺乏内部扩展槽与主板的直接连接,这使其难以升级。此外,Apple IIc还采用了单色的LCD显示屏,非常不适合在室外环境下阅读,因此这种显示设备很快就被淘汰。Apple IIc或许证明,它的开发观念有些过于超前,在整体开发环境和相应配套硬体未能跟上的情况下,观念超前产品往往只能是默默等待适当的机会到来。
G4 Cube由知名设计师乔纳森·伊弗设计,于2000年8月面世,其别致的外观至今仍受到不少收藏家的追捧。苹果原计划用该产品来填补iMac G3和Power Mac G4之间的空白,但由于缺乏配套显示器,加上其定价有些过高,导致G4 Cube未能取得市场成功。G4 Cube的销量一直不佳,并于2001年7月停售。直到其设计者伊弗后来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后,世人又开始重新关注这款外观很有创意的产品。
早在苹果推出Apple TV机顶盒和iTunes网络商店之前,麦金塔电视(Macintosh TV)就出现了。它采用全黑外观设计,配备14寸新力特丽珑显示屏,并采用苹果Performa 520平台。该设备于1993年推出,但次年便告败,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无法在桌面窗口中播放电视频道,其出货量仅有1万台。后来苹果仍在其G4 Cube产品设计进行上述实验,但直到1998年推出的iMac上才取得了部分成功。
为了庆祝苹果公司创建20周年,开发了TAM电脑。虽然TAM设计延续了苹果的细腻风格,外观精美,但其内部配置不佳,且没有任何技术性突破。不少消费者认为,TAM电脑电脑售价过高、性能不足,因而有“华而不实”之嫌。仅仅一年后,TAM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最让消费者关注的就是苹果未来是否会推出游戏机,进军视频游戏领域。实际上,苹果曾于1996年推出首款多媒体娱乐平台Pippin,是由苹果和玩具生产商Bandai共同开发,希望能够集成视频游戏和上网功能。Pippin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合适的软件,品牌推广不力,并且市场当时已被任天堂N64、世嘉和新力PS等游戏设备所占领,仅生产了几千部就被迫停产。
1993年,苹果公司以机智的广告和不懈的口头推介方式发起了强烈的宣传攻势,吹嘘它们的“牛顿”(Newton)掌上电脑是该公司独有的产品,希望通过该设备实现个人运算革命。在发布后,市场发现这不过是一个小型的、没有太大变化的PDA。牛顿的销售持续了6年,但是销量一直没有达到预期。1998年2月,Newton正式宣告失败。牛顿或许是苹果最知名的失败产品。不过,牛顿仍旧为PDA家族铺平了道路。
1.) NeXT
2.) PIXAR
3.) Newton Series PDA
4.) Mobile Generation
1.) iPod 1st Generation
2.) iPhone
当iPod发展成熟后,人们就自然地期待“有电话
功能的iPod”出现。最终于2007年6月,传说中的iPod电话面世并命名为iPhone。但它不但是能听歌的电话,更可以用WiFi或EDGE上网,而它全轻触操控加上Multi-Touch创新功能,使得这电话已经远远走出了这个时代的框架。另外,Steve Jobs可能一早就想到,现时我们最需要的通讯是电话,最热衷的娱乐是流动上网跟听音乐,所以他就把最受欢迎的iPod配上电话上网及Muliti-Touch,带给我们一个可随身携带的Hi-Tech玩意。
在21世纪初,正式一切数码产品抬头的年代:
数码相机、数码摄录机及数码音乐随身听。Steve Jobs有感当时的MP3机全都不行,于是组合一个团队专门研究数码音乐播放器;结果不出一年的时间,在2001年10月,第一代5GB硬碟容量的iPod面试,那时还只是Mac而已。直至2003年发展至iPod第3代时,不但兼容Windows OS,还推出了其音乐软体及网上音乐商店iTunes Store,以0.99美元(约RM3.47)一首歌曲出售,把全球的音乐事业及市场,确实的带进了数码年代。现时,iPod共发展共有5中,包括Classic、Mini(后被Nano取代)、Shuffle及Touch,推出至今一直雄霸数码音乐播放器市场。
现时smartphone大热,加上流动网络发达,
夸张一点说日常生活可能只用手机上网也能
应付工作了。在还没有Palm Pilot之前,苹果早在
1993年推出命名为Newton MessagePad的个人
数码助理(PDA),还支援手写辨认系统——
意念为假设用户使设计师,他即可使用这MessagePad及时在客户面前进行草图手绘及示范等等。另外,在当时的软体发展未能同步追上,加上人们还未能接受使用这种过于前卫的机器,最终Newton在1998年全面停产,剩下两位前Newton OS开发员组成为Pixo小组,然后研发日后的iPod执行界面。
1.) 彩色“贝壳”机iBook G3 Clamshell
2.) MacBook无抛光iBook G4
3.) 第一部Intel处理器Macbook Pro
于2006年1月MacWorld Expo由Steve Jobs发表,MacBook Pro是MacBook G4的后继机款,也是首款苹果旗下的notebook使用Intel Core Duo和Core 2 Duo的处理器。
iBook G4在2003年面世,而在改用Power PC G4晶片之同时正式为G3世代闭幕。两部电脑最明显的分别,就是iBook G4没有了抛光的外壳、键盘及镁金属的围边,但却备有Mac OS X v.10.3 Panther系统和CD-RW/DVD ROM光碟机。
有当时All-in-one的桌面电脑iMac变身出来的,而且还以可爱的外表专攻青年及学生市场。于1999年正式面世,期间还推出了5种颜色,其独特的外形还得到“贝壳”的别号。
每年初在三藩市举行的MacWorld会议,除了是Mac界大事,也是脑界、潮人指标。去年创办人Steve Jobs推销的iPhone, 由年头红到年尾,所以今年的焦点——全球最轻薄的笔记型电脑MacBook Air,其最薄只有0.4cm,仅重1.36kg,吸引在场4000名粉丝拍烂手掌!
Spec:
体积:32.4×22.7×19.4mm
重量:1.36kg
荧幕:13.3" TFT LED
处理器:Intel Core 2 Duo
记忆体:2GB DDR2
硬碟:80GB HDD/ 64GB SSD
1.) Modbook手写输入
2.) iPod用立体眼镜
3.) Office: Mac 2008
Apple曾经是微软的对手,但两者近年
都在对手系统上推出支援软件,今年
主菜是《Office: Mac 2008》,除了
一个基本版外,还有Special Media及Home
and Student版,其售价分别为$399.5/499.95/
149.5美元(约RM1398/1750/523)。
虽然立体眼镜不算新鲜,但今次在
MacWorld见到可接驳iPod的立体眼镜,
其外型够出位之余,画面质素都达
VGA级解像。它属于连耳筒的设计,
可经USB充电。
PC有Tablet PC,而今次有参展商展出首部
Tablet Mac Modbook,内置Mac OS X Leopard,用户可用Stylus笔,直接在荧幕上输入及操作。它除了内置光碟机,更有GPS功能,机身有如铁板一样,和Tablet PC比较只输了外观。
1.) Time Capsule
2.) Apple TV II
硬件和旧Apple TV一样,但新software却支援
高清电影下载和5.1音效,还新增了AirTunes功能,让你可以将影片串流去其他器材,iTunes新租戏服务亦能用。
这是帮所有MacBook和Mac机backup的装置,而只有80GB的Air绝对要靠它,你可以用蓝牙将file储进,最大高达1TB容量,绝对有足够的容量让你存放文件。
1.) 容易没电
2.) 不支持扩充
3.) 单头USB
3.) 单头USB
整部机只有一个USB,记住用无线
Mouse以省位,但若真的不够用的话,
就要另外用Hubs。
2.) 不支持扩充
Air的底板只有一支笔的长度,局限
了其扩充性,只好用onboard 2GB
RAM,亦没独立Display卡,最大80GB
HDD又显得有点过小。
1.) 容易没电
虽然Air采用LED荧幕、SSD和蓝牙2.1
等省电的装备,但该机的电池却占了
整部机一半的面积,不过充满电最长
都只能用5小时,让用户觉得太短。
3.) RemoteDisc
由于Air没内置DVD机,于是
就加了RemoteDisc的功能,让
Air可以依靠第二部机的光碟机用,
读完Data无线传播去Air,连PC都能。
1.) Multi-Touch
2.) Wireless
3.) RemoteDisc
2.) Wireless
除了继续支援最高速802.11n WiFi,
其蓝牙还改用了最新2.1的版本,
让Air更容易认到用户的手机,
同时亦更省电。
1.) Multi-Touch
iPhone的王牌Multi-Touch
也移植到Air这个Touch Pad,
而且还有许多预设动作,
让你用手指操控该机。
苹果电脑于1976年4月1日由Steve Jobs, Steve Wozniak 及Ronald Wayne成立,在1976年推出“自行组装”的Apple I,其后在1977年1月3日正式成立公司。同年Apple II推出市面成为电脑界大热,
发展至70年代末期Steve Jobs已拥有自己的班底。在1980年推出Apple III时,设计师因听从了Steve Jobs之提议把抽风扇拿走,结果弄的过热而要回收几千部主机。在80年代初,Steve Jobs深信未来的电脑界面必然会走向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之路,毅然决定改变Apple Lisa原有的设计而引起争执,最后Steve Jobs被派遣去执行低价电脑Machintosh的计划。结果,两组设计团队进入了争先出货的竞争,最终由当时定价为$9,995美元(约RM34,982)的Lisa先身士遂。1984年,苹果吸取了Lisa的失败教训而谨慎起来,选择在1984年NFL超级碗的中场广告时段推出经典“1984”电视广告,结果广告与Machintosh同时一鸣惊人,其电脑的强力图像功还能配合《PageMaker》的软件。可惜在1985年,苹果新CEO John Sculley与Steve Jobs因意见不合,并且在严重意见分歧之下Steve Jobs被削权最终离开苹果。而在1989年推出手提电脑Machintosh Portable,成为苹果进军“手提电脑”的尝试,但不太受欢迎。
A.) iMac-All-in-one Pop Icon
B.) PowerMac的威力
Power MacG5结束12年生涯。
G3前期酷似以往的Mac机,但参考iMac的色胶外形,即令G3成潮物。
iMac的多彩设计跟透明外壳独特,也不及
Power Machintosh(又称Power Mac)系列般高效能,或称为棋联及的workstation电脑。但在1997年推出Power Mac G3系列,而最终推出Power Mac G5后在2006年正式引退,接着就由Mac Pro系列取代成为最powerful的workstation电脑。
这部没有tower的Mac机,就是1998年时拾起热潮的All-in-one iMac系列,着色彩缤纷的外壳更成为上世纪Mac机的icon。随着科技发展加上不断的改进,设计师已将所有机件都藏于薄薄的LCD荧幕背后,改革后的iMac已成为了“纤薄机”。
IMac 2007绝对是纤薄All-in-one电脑的典范。
令Mac成功入屋,iMac当年约RM4,500机价功不可设。
看上去恰如一般家电的Apple II,
就是苹果真正创业及手部大量生产的家用电脑,同时亦被称为个人电脑工业的开端。
Apple I看上去像模型那样要自行装置,而Apple II在技术及扩充性上亦远胜于当时市面上的电脑系统。在1977年的西岸电脑展已一鸣惊人,这电脑也同时成为苹果公司(Apple Computer Inc.)的首发产品。另外,Apple II的超高业绩与销售额实在难以想象,坊间有传当时苹果的其他零售商和第三者(3rd Party)
发展商,只卖Apple II就曾有每天数百万美元的营业额。之后也推出过几个其他不同型号(IIPlus, IIe, IIc, IIG),最终于1993年才宣布正式脱离苹果的产品线,然后也为一个经典电脑时代划上了完美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