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 瑞珈 張 8 år siden
275
Mer som dette
明代
王守仁
與陸九淵並稱 陸王
知行而一
不待學而有,不待慮而得
心即理 致良知 知行合一
上承陸九淵,遠繼孔孟之教
陸九淵
提出心即理
心學創始人
與朱熹各執一端,鵝湖之會:論辯是非
只要悟得本心,不必多讀書
立大 知本 發明本心
尊德行 重於「思」
自稱 因讀孟子而自得知
南宋
朱熹
重「學」
窮理致知,反躬實踐
善經學
去人欲存天理
核心:理,強調格物致知,提出三綱五常
集宋代理學之大成
張戴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民胞物與
程顥(明道先生)程頤(伊川先生)
程門立雪:尊師重道,虛心求教,指的是程頤
以禮 道為萬物本源,萬事皆出於禮
對程、朱存天禮 去人欲有重大影響
提出立人極 誠 靜 無怒
築堂名為濂溪,故為濂派
宋代理學開山鼻祖
周敦頤(濂溪先生)
北宋
宋牼
不被編入九流:家
沒有系統化理論,不被重視
稗官(掌管野史)
許行
主張播種百穀
農稷之官
淮南子
呂不韋
代表作品:呂氏春秋
博採各派的綜合學派
議官
張儀
蘇秦
縱橫捭闔遊說諸侯
善外交辭令
墨子
戰國時,儒墨並稱顯學
經濟
節用 節葬 非樂
宗教
天志 明鬼 非命
政治
尚賢 尚同
愛無差等
兼愛非攻
清廟之官
公孫龍
惠施
受言論束縛,易失去真實性
辯證名與實的關係
正名定分
禮官
管仲
法家之始
韓非
先秦法家集大成者
慎到
重勢派
重權立威 尊君卑臣
申不害
重術派
術:操縱群臣的方法
循名責實
商鞅
重法派
推本於黃老
嚴刑峻法
正君臣上下
理官(掌管司法)
鄒衍
關於一年四季
社會發展受金木水火土支配
陰陽五行之說
羲和之官(掌管天文測氣候的官)
楊朱
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
為我 輕物重生
列子
縱慾派
擺脫人世間貴賤、名利,淡泊名利,清靜修身。
貴虛 貴正
莊子
自由達觀、心靈精神自由,達到了無拘束境界
齊萬物 一死生
老子
無欲派
無為:不違背自然而強自妄為
小國寡民理想世界
崇尚自然
簡約扼要,用力少功效多
採取儒、墨長處,吸收名、法要點
政治:無為而治
自然:自然而然,自己如此。
史官
學說要旨
崇尚禮樂、仁義
規定君臣、父子禮節,倡導夫婦、長幼之別。
廣博但殊少抓到要領,花費氣力卻很少功效,難以完全遵從。
源出
司徒之官(掌管教育的官)
代表人物
荀子
天人之分:禍福出於人為,並非出自天意。
天是沒有意志的,遵循一定自然法則生長消滅。
以「學」與「積」為化性起偽的步驟
強調禮,主性惡
思想
輕功利,重仁義。
尊王賤霸,貴民輕君,發揮民本,提出經濟建設。
強調義 主性善
作品:春秋
寓褒貶,別善惡,撥亂反正。
政治上
行仁政,正名分,以道德禮教治國,以身作則。
強調仁 主性恕
第一部由台灣人編纂的台灣通史
紀傳體
起自隋代,終於割讓
連橫
宋史所引用
補通典不足,一完整體系
24門
經籍、帝系、封建、象緯、物異 5門為新立
19門為通典舊有
三通中稱最
仿通典,參考通志
上古至南宋 寧宗 嘉定年間
元初 馬端臨
分支主題
三皇到唐代
南宋 鄭樵
中國第一部政書
記載歷代制度,更注重士人對此制度得失利害議論
重視禮制
分門別類,上下貫穿
上起唐堯,下迄中唐天寶末年
中唐杜佑
司馬遷做史記多採此說
保存部分戰國史實,反映戰國時風氣
內容多為戰國策士為諸侯獻謀進策之言
西漢 劉向整理
不可考
記言為主,或以記言,或記錄嘉言懿行,勸善為目的
可與左傳相印證
中國國別史之組
語:紀錄國家卿大夫或先賢往哲嘉言善語、國家成敗、天時人事等,後有人將各國的語彙編成書
又名春秋外傳
自周穆王征犬戎,至周貞定王時智伯之誅
司馬遷認為是左丘明
創造新的史書體裁
全抄通鑑,無新資料
每一歷史事件脈絡清楚敘述前因後果,自成首尾
始於三家分晉,終於後周世宗之征淮南
南宋 袁樞
神宗以期有益治道,可資借鏡,四名資治通鑑
本名通志
編年體
上起韓、趙、魏,接續左傳,下至五代之末
北宋司馬光主撰,
踵孔子春秋筆法,寓褒貶,重議論
唐代設館修史以後唯一的私修正史
大智取春秋義法,寓褒貶
記梁、唐、晉、漢、周五代之史
原名:五代史記
始自後梁開平,至後周顯德七年
北宋歐陽脩
裴松之作注
四史
三國志、史記、漢書、後漢書
以魏為正統
記載魏、蜀、吳
始自魏文帝,終於晉武帝元年
西晉 陳壽
東觀漢記、史記、漢書
取材宏富,敘事簡淨,見識卓越
本紀10篇、列傳80篇、志30篇,無表
專記東漢史事
起自光武帝 建武元年,終於漢獻帝 建安二十五年
南朝 劉宋 范曄
始創藝文志
反映古代學術概況與書籍流通情形
首創斷代史之例,為中國正史奠定格局
改書為志,併世家於列傳
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專記前漢史事
斷代史
自漢高祖元年,終於王莽
班固
其妹班昭及馬續續成
創奠實事求是史學精神
正史之始
開創紀傳體先例,漢書沿用,後代正史皆承用
中國第一部通史
體例與內容
分為本紀、世家、表、書、列傳
書
典章制度
表
排列帝王、將相年代、爵位、史事
列傳
人物
世家
重要封建侯王的興衰及其子孫
本紀
帝王事蹟
性質
通史
年代
始自黃帝,終於漢武帝
西漢 司馬遷
重仁義、輕功利
先富後教
貴民君輕
尊王賤霸
道性善
民貴君輕
非一人,部分孟子親筆,萬章、公孫丑加以編定,再傳遞子加入資料
始於學而篇,終於堯曰篇
篇章之間不具關連,各篇無一定主旨
涉及人倫、道德、政治、教育、社會、文化
孔子應答之辭、孔子自言、弟子自道之語
宋代宰相 趙普嘗言以半部論語治天下
宋代朱熹合 論、孟、學、庸為四書
論語地位愈加提高
四書地位漸超越五經之上
單稱論、語
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
解說天文、地理、宮室、器物、鳥獸、草木、蟲魚等實物名稱
以周王朝標準語言假訓釋
中國最早的訓詁寶典
解經性質,類似今日辭典
非一人
非一時
砸採束帶,多家訓詁資料
以「孝」代替孔門的「仁」,改儒家禮治、德治為孝治
各階層人不同行孝方式
包括孝經重要性、步驟、要點、功效
18章
引為治民工具
歷代統治者多重視孝經
唐玄宗的御注孝經
曾參或以為出於曾子門人
問答體
微言大義
常被拿來與公羊傳相提並論、沒有得到應有地位
春秋穀梁傳、榖梁春秋
榖梁赤
戰國
問答方式
解釋義例
今文學派
最能闡發春秋的微言大義
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
公羊高口傳,漢景帝時由公羊壽、胡毋子都共同寫定
漢景帝
魯史為中心
編年紀事
以史實印證、闡發、補充、訂正春秋經
明孔子不以空言立說
後世史學家、文學家受其影響
春秋最為成熟的歷史散文
春秋內傳、春秋左氏傳、左氏春秋
司馬遷認為是魯君子左丘明
儒家重要典籍
言哲理、政治制度、禮樂器物、生活儀節
戴聖 49篇 小戴記
戴德 85篇 大戴記
「記」是經的補充資料,或闡述,或發揮
唐初 孔穎達編 五經正義
獲得經的地位,凌駕儀禮的趨勢
禮記、易、詩、書、左傳並列
記、小戴記
孔子弟子與後學者
先秦、漢初
六部分
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
冬官亡佚,考工記補入
古文經,本名周官
周代統治天下設的職官紀錄
周公以這套制度創造太平盛世
目前中國所見最早手工業技術文獻
考工記
有憑空想像,也有反映實際狀況
本名:周官,改名:周禮
周公
周代
各階層貴族社交、政治、外交活動
鄉射、鄉飲酒、朝聘
記載古代貴族人生禮儀
成年禮、婚禮、喪禮
五經之禮
了解中國傳統習俗重要著作
了解古禮因革損益
了解古人禮儀活動
禮、士禮
孔子前後
周文王
六十四卦、卦辭、爻辭
易的「經」
伏羲所畫
八卦
孔子
易傳─十翼
三義
簡易、不易、變易
周易、易
傳
春秋
西周初年
偽古文尚書
東晉 梅賾
流傳至今
古文尚書
晉朝永嘉之亂全亡佚
四十五篇
先秦篆字
漢景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
今文尚書
二十九篇
隸書
傳自秦博士伏生
六體
典、謨、訓,誥,誓,命
周書
商書
虞夏書
極強政治性
對後代帝王或一般士人發揮指導或糾正功能
中國最早的史書
了解先秦古史最重要的資料
書、書經
非出於一人之手
上起唐堯,下迄春秋秦穆公。
平民文學
四言為主
賦、比、興
詩的作法
風、雅、頌
性質或內容
頌
宗廟祭祀歌舞的音樂
周頌、魯頌、商頌
雅
士大夫作品
朝會宴饗的樂詩
小雅、大雅
國風
各國民謠
十五國風
今僅存古文的毛詩
中國詩歌鼻祖
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中國北方文學代表
孔子將詩經由政治擴充到為學與做人,產生「師教」
詩、詩三百
五、六百年集體創作
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